新闻中心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习总在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天博·体育,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商业银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商业银行战略动态,把握经营模式、战略导向发生的变化,提出下一步若干发展策略建议。
(一)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经济面临大幅调整,区域性冲突风险加剧,国际能源、粮食、网络、金融安全风险加剧。主要大国战略摩擦充满不确定性,其博弈溢出效应将导致全球政策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更加脆弱,美欧通胀高企不下、多次加息,叠加能源、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的高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加剧。
(二)国内形势呈现新特征提出新要求。国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发展和安全两大主线。发展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天博·体育、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二十届中央财经委明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同时国家把扩大内需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大力开展新基建投资托底经济,对科创企业寄予厚望。安全端,首先以“防”为主。突出防范化解风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多措并举化解处置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务、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重点领域风险天博·体育。其次以“备”为辅。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三)经济转型提供发展新机遇。中国经济将从“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的旧三角循环,逐渐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化。绿色低碳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双碳”战略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为光伏、风电、半导体器件、新能源电池等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卡脖子”的技术领域会在举国体制下取得新突破,国防和军事类产业投资持续发力,整个能源产业蕴含着投资机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科创金融发展,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ChatGPT)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速发展,数字智能转型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独占鳌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机器人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柔性面板与激光显示结合,读屏时代真正到来,也将创造万亿元新市场。与此同时,根据有关专业机构测算,未来我国至少新增300万亿元的财富管理需求,财富管理市场的扩容和居民财富配置需求的多元化,也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机会。
(四)形势变化带来发展新挑战。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增长、质量管控、经营发展等面临诸多挑战。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催生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将深刻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运行方式,金融科技的能力差异将会拉大银行竞争的差距。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叠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影响,银行的资本达标标准将日益提升。央行在2021年12月起降准0.5%,2023年3月和9月先后两次降准,LPR持续下调,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在信贷宽松下市场中投资机会相对较少,这种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让利实体等影响下,商业银行将长期处于低息差环境中,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至1.91%。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风险暴露的突发性、多元性、传染性、隐蔽性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存在压力。
(一)推进轻资本转型。轻资本业务高质量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家银行通过加大市场拓展、发力产品创新、借力金融科技等多样化手段,围绕客户资产管理、消费升级、线上支付等金融需求,加快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大幅提高。大型国有银行依赖于强大的渠道优势以及数以亿计的客群,大力发展支付结算业务,成为促进中收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股份制银行将业务作为重要发力点,将财富管理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大力推动代理基金、代理保险等业务发展。但受资本市场波动、消费低迷、外需持续走弱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理财、投行、托管类等非传统中收业务收入增长普遍下滑。2022年大型国有银行中收占比为12.79%,较上年末下降0.4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收占比为18.64%,较上年末下降0.4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轻资本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演化,商业银行进入数字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战场。一是在数字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疫情的发生进一步激发了线上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业离柜率已高达90%。二是数字在提升银行服务效率和改进客户体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宽银行服务客户的领域和方式。在民生领域,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智慧社区、ChatGPT等,不断孕育出新场景和金融需求。在产业领域,产业互联网成为金融机构争相布局的新领域、新赛道,通过银企场景融合、生态对接,开辟了合作新天地。三是从科技投入上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整体保持着较高的科技投入和稳定增速,2022年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总额为1826亿元,较上年增加147亿元。其中大型国有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合计1165亿元,增幅8.42%;股份制银行的科技投入规模虽不及大型国有银行,但从科技投入的营收占比和增速来看,其投入力度甚至超过了大型国有银行,增幅达到13.6%。科技投资效应越来越引起商业银行高度重视。
(三)发展绿色金融。商业银行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动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经营管理与战略决策,主动调整经营模式和信贷结构,积极探索新产品、新模式、新思路、新场景,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类型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大型国有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全面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机遇,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金融需求,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完善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措施,推动绿色智能识别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体系建设。股份制银行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有效整合传统信贷产品以及并购、债券、股权、银团、撮合等金融工具,构建绿色“专属产品+标准产品”的服务体系,打造绿色差异化发展优势。根据央行《2022年金融机构投向报告》,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余额超过22万亿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各项增速28.1个百分点。国家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方兴未艾。
(四)发展普惠金融。商业银行提高站位、靠前担当,积极落实“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扩大内需战略部署,充分践行金融工作的性、人民性,稳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效。大型国有银行坚持普惠金融战略业务定位,担当大型国有银行使命,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通过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信贷产品体系、健全长效服务机制、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的举措,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股份制银行积极践行服务小微、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围绕“扩面、增量”重点目标,立足供应链及场景金融、科技金融、小微企业金融三条主线,探索客户、产品、风险、经营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完善队伍、品牌、资源、考核、协同五大配套支持,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普惠小微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余额增速高12.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明显。
(五)发展跨境金融。商业银行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力支持外贸外商企业发展。大型国有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通过巩固核心产品竞争力、强化稳外贸金融服务、加快推动数字化创新、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手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稳外贸稳外资。股份制银行持续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内涵,以客户视角打造产品服务体系,围绕客户经营全生命周期和全场景需求,突出“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线上下、投商行”五位一体综合服务优势。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统计数据估算,2022年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同比上升明显,人民币跨境使用得到更多市场主体的认可,国际支付份额达到2.3%,位居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
(六)发展消费金融。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战略,以满足居民合理消费融资需求、增强客户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银行消费金融在扩内需、促消费、保民生等方面的担当作用,搭建消费金融生态圈,完善非接触式消费服务,提升信贷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大型国有银行坚持多措并举助力稳房市、扩内需、防风险,积极配合各地政府推进“保交楼”,持续加大投放力度,降低购房者融资成本;抢抓市场机遇窗口,打造高效便捷的消费产品体系,扩大客群覆盖范围。股份制银行立足消费信贷领域,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升级消费金融体系,有效满足居民消费信贷需求。2022年人民币消费余额56.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尽管2018年以来金融机构消费增速呈放缓态势,但仍高于一般增速。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价值进一步提升。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总强调,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经营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层级,完善党管金融的体制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优势,不断强化党组织的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坚定不移加快战略转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商业银行要加快推动轻资本转型,大力推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等轻型业务发展,持续创新资本节约手段,丰富多种类多期限产品货架,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主动拥抱资本市场业务发展,通过构建“不止于信贷”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点。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将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发展的关键点,加强业务创新能力,有效利用互联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工具,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三)着力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习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商业银行要落实国家重大经济决策部署,引导资源向主流行业、重点区域、优质客户倾斜,前瞻布局资产,维护资产质量稳定,降低风险损失。稳住息差水平,持续做好“量价平衡”,通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引导存款结构优化,保持合理定价水平,提升资产规模和业务综合收益。推动客群拓展与经营,加大资源倾斜,在费用、风险资产、不良容忍度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化考核体系,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引导,加大考核结果和资源分配挂钩力度。
(四)拓展培育新兴战略利润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商业银行要深入研究国家对不同区域、重点领域的差异化战略定位,精准施策,真正做到业务发展契合国家战略。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制造业、普惠、绿色、战略新兴、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积极满足住房改善、新能源、养老服务等消费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投资的促进作用,扩增量、优结构,打造拳头产品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供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五)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商业银行要将风险管理深入融入战略制定、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等全过程,构建现代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组织架构体系,形成高效敏捷的响应机制。坚持用系统化思维、数字化思维,深化流程再造,强化量子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布局和成果转化,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健全公司治理体系,进一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③ 宋效军、李一阳、闫晗、侯建磊.强化责任担当 助力经济恢复——2022年六大行年报分析[J].银行家.2023(05).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