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金融危机案例范文10篇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市场,这也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其次,研究方法上过度依赖金融模型。由数学符号堆砌的金融模型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而金融市场是由受事件影响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预期所构成,带有明显的主观特征。由于带有主观性的人类经济活动即使引入相对客观的数学模型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任何数学模型的预测都是有缺陷的,金融领域不存在金科玉律,也无法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它们。最后,过分强调金融创新。过度的金融创新正是源于金融理论及基本假设,如证券无限可分、市场是完全无摩擦的等等。而为金融创新提供便利的是高深的金融衍生产品模型,这使得金融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以致成熟的市场交易者都难以对风险充分认知和管理,而金融产品过高的金融杠杆率进一步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使得风险更容易失控和扩散。
3.金融培养模式偏向于操作性和务实性美国商学院金融专业是以培养金融分析师为目标,其主要特色便在于操作性和务实性强,但这容易导致课程安排过于微观模型化和重实践轻理论,主要表现为:第一,倚重微金融模型的专业课设置。商学院的核心课程以微观工具的演绎为主,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数学和公司理论等几大类。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预测风险,如何对复杂衍生品进行估值和评定等等。第二,重实践轻理论。商学院鼓励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参加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机构工作,这样在教师传授知识和案例课上,对学生训练最多的是金融实务的操作,但忽略了金融实务背后的思想性,因此尽管学生毕业后能够十分迅速地适应风险评估师和金融分析师工作岗位,但由于在校期间理底较为薄弱,故而十分缺乏洞悉宏观经济动态变化或捕捉金融链条上下端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创性研究,也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金融强国金融人才教育模式的渗入,中国金融教育界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西方商学院的培养模式,西方经典金融理论逐渐在金融专业的课本上频频出现并已经广泛得到国内金融教育界的认可。从理论假设到实证检验,从金融含义到扩展模式,西方金融经典理论已在中国金融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若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西方化。然而中国的金融教育模式不能老是停留在拿来主义,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特别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高校应该吸取教训、转变教育方式、改变教育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教育模式。
1.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美国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金融道德危机。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现代高等教育必然包括决策教育。决策的正确取向,取决人的价值观念,而人的价值观念是由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所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特别是金融高等教育更需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是因为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行业,声誉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声誉,而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高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程与金融职业操守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诚实守信的品德。具体来说可以将现实中的金融案例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经济信息,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如通过浙江义乌吴英案、安然事件、雷曼兄弟倒闭等,教育学生工作后要诚实守法,严守金融行业职业操守。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金融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去实习,让他们亲身感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法制教育。
【论文中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始推行结构性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计划,以试图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并保持国内通货的稳定。但所有的这些尝试都未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绩效、国际收支状况与国际外部经济环境之间表现出日趋复杂的关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地区性的危机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传递迅速向全球扩散,给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人们不禁要问:金融危机因何产生?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透彻地进行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利弊、待机而动的国际投机资本、经济基础的衰败、国内居民对危机的心理预期。接着将分析和叙述的方法相结合,着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英镑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发生过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从案例中归纳总结出结论:危机最初表现为固定汇率的瓦解,而后呈现出外汇市场、银行、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出现崩溃的复杂症状。最后根据前...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出现了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是产生了通货膨胀现象,2008前三个月,CPI指数分别达到了7.1%、8.7%和8.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尤为剧烈,08年一季度食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1%,并且市场对价格上涨的预期仍然很强烈,其次是中国发生了剧烈了震动,自07年10月创下新高以来到08年4月22日跌破3000点,上证综合指数累计跌幅达已超过50%。第三,从较为长期的角度看,由于人民币汇率存被低估,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导致外汇占款过多,国民经济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市,造成泡沫,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第四,美国的次级债问题实际上已经把美国的信用风险分散到了全球,中国也不能例外。综合以上原因,人们对于我国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担忧与日俱增,一些学者和专家甚至指出,中国爆发金融危机已不可避免。
所谓金融危机,是指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与许多金融和非金融企业破产为特征的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在世界有几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即所谓大萧条时期;二是198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暴跌波及全球;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包括阿根廷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尤其著名的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这些历史上著名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金融体系运行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判断中国是否会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一般来说,金融市场爆发危机是由经济体系失衡引起的,具体来说,分为国际收支失衡、资本市场失衡和借贷市场失衡。下面笔者就来就来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并结合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来判断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大都发端于此。一般来说天博·体育,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往往出现了经济不景气,动荡等现象,继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对美元等外币需求上升,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抛出大量外汇收回本币,但是随着负面消息继续出现,货币当局最终无法捍卫固定汇率,宣布货币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崩溃。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的情况为例,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泰铢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盯住美元,随着泰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被高估,泰国央行发出大量外汇维持固定汇率,到1996年下半年,泰国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挤提风潮事件,1997年2月,国际游资又大规模抛售泰铢,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已实行十多年的联系汇率制度,当日即贬值19%,8月,泰国政府宣布暂时关闭16家金融机构,还宣布境内外泰铢实行统一汇率,从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再度掀起抛售泰铢的狂潮,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汇率也急剧下跌。那么中国会不会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呢?应该说不会。首先,中国自从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就已经不再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虽然由于央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相反,人民币汇率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4月30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3%,并且还有升值的预期,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贬值预期。其次,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由01年的2000多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亿美元,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一。有了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就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炒家的投机,避免外汇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所以,我国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资本市场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当资本市场失衡时,将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大量抛售证券,发生资本市场崩溃从而引发全面性的金融危机。美国八七年发生的股灾就是资本市场失衡引起金融危机的著名案例。在八十年代,由于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也水涨船高,产生了明显的泡沫,直到87年夏天,仍然一片繁荣,但是到10月份,由于一系列的利空消息,如逆差增大,财政赤字严重,使投资者产生了担忧,泡沫开始破裂,10月14日,道指下跌95.46点,创下新纪录,10月16日,下跌108.35点,10月19日,也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下跌了508.32点,跌幅为22.6%。这场金融危机还蔓延到了全球,欧洲、亚太地区的也出现了暴跌,例如,10月20日,恒生指数跌去33.5%。87股灾使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股民损失惨重,很少再购买住房导致不动产市场价格下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美国当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是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次,从股指的角度看,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至998点至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证指数上涨了500%以上,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上证指数又缩水50%以上。因此,从下跌的幅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股灾”。然而,再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与美国的差异,笔者认为,的下跌不会上升到金融危机的程度:第一,中国的毕竟是一个政策市,换句话说,官方对中国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调控手段多样,如在大跌时出台利好政策、政府官员讲话,或是召集基金公司集体进行“窗口指导”,还有国资委等政府机构直接动用手中的资金救市等,例如,今年4月22日,当股票跌破3000时,政府立即进行3000点保卫战,当日即收大阳,4月24日,出台印花税下调利好,几乎全线涨停。另一方面,尽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等一些问题,但基本面并没有走坏,高速增长的预期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政府释放利好,市场预期马上改变,股指再创新高也不无可能。第二,即使发生崩盘,灾难也不会蔓延到银行体系,八七股灾之所以会引起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是因为这些银行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抵押,1987年5月,美国银行对股票债券的抵押达388.9亿美元。而在中国,企业主要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并不多,法律也不允许从银行借入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因此,当崩盘时,不会产生企业亏损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的情况。当然,也法律也不允许银行投资于证券市场,因此,在中国,即使发生股灾不会引起银行业危机,真正可怕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资金借贷市场失衡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就是,其原理在于,为刺激经济,央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银行发生大量坏账,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挤兑现象,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很可能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大量银行倒闭,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上世纪80年代签订广场协议后,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收支环境,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信贷,银行放出大量房地产抵押,加之日本土地本来就比较稀缺,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猛涨,当时日本土地价格是美国的三倍多,1989年,日本央行三次上调再贴现率,利率提高后,借款人无力偿还利息,导致银行坏账,房地产泡沫破裂,到1997年日本住宅用土地比1989年下跌了约30%,商业用地下跌了约50%,8家住宅金融公司(住专)中有七家倒闭,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坏账,从而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针对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有许多专家呼吁谨防房地产泡沫破裂,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是一个问题,泡沫理论本来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格林斯潘说过:“泡沫只有在它破裂的时候才会被证实”,一些学者用房价与家庭年收入只比来测算泡沫是不妥当的,这个比率高只能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证明房价高,在经济学上测算泡沫应该用新房空置率比较合理,但是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指标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定性地说,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引起的,经济学认为房地产的供给长期的比较固定的,但在中国有一个周期问题,大量的城市单元住房都是在80年代兴建的,20多年过去后,这些住房在面积和结构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要求,所以对新住宅的需求是很大的,这自然引起房价高企;另一方面,有几个原因使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供地从紧的政策使房地产新增量有限;二是目前的政策目标是稳定房价,而不是使房地产价格下跌;三是由于全球通胀,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房地产价格走高,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中国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公务员之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大都发端于此。一般来说,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往往出现了经济不景气,动荡等现象,继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对美元等外币需求上升,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抛出大量外汇收回本币,但是随着负面消息继续出现,货币当局最终无法捍卫固定汇率,宣布货币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崩溃。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的情况为例,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泰铢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盯住美元,随着泰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被高估,泰国央行发出大量外汇维持固定汇率,到1996年下半年,泰国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挤提风潮事件,1997年2月,国际游资又大规模抛售泰铢,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已实行十多年的联系汇率制度,当日即贬值19%,8月,泰国政府宣布暂时关闭16家金融机构,还宣布境内外泰铢实行统一汇率,从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再度掀起抛售泰铢的狂潮,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汇率也急剧下跌。那么中国会不会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呢?应该说不会。首先,中国自从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就已经不再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虽然由于央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相反,人民币汇率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4月30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3%,并且还有升值的预期,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贬值预期。其次,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由01年的2000多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亿美元,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一。有了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就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炒家的投机,避免外汇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所以,我国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资本市场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当资本市场失衡时,将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大量抛售证券,发生资本市场崩溃从而引发全面性的金融危机。美国八七年发生的股灾就是资本市场失衡引起金融危机的著名案例。在八十年代,由于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也水涨船高,产生了明显的泡沫,直到87年夏天,仍然一片繁荣,但是到10月份,由于一系列的利空消息,如逆差增大,财政赤字严重,使投资者产生了担忧,泡沫开始破裂,10月14日,道指下跌95.46点,创下新纪录,10月16日,下跌108.35点,10月19日,也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下跌了508.32点,跌幅为22.6%。这场金融危机还蔓延到了全球,欧洲、亚太地区的也出现了暴跌,例如,10月20日,恒生指数跌去33.5%。87股灾使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股民损失惨重,很少再购买住房导致不动产市场价格下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美国当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是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次,从股指的角度看,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至998点至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证指数上涨了500%以上,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上证指数又缩水50%以上。因此,从下跌的幅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股灾”。然而,再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与美国的差异,笔者认为,的下跌不会上升到金融危机的程度:第一,中国的毕竟是一个政策市,换句话说,官方对中国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调控手段多样,如在大跌时出台利好政策、政府官员讲话,或是召集基金公司集体进行“窗口指导”,还有国资委等政府机构直接动用手中的资金救市等,例如,今年4月22日,当股票跌破3000时,政府立即进行3000点保卫战,当日即收大阳,4月24日,出台印花税下调利好,几乎全线涨停。另一方面,尽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等一些问题,但基本面并没有走坏,高速增长的预期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政府释放利好,市场预期马上改变,股指再创新高也不无可能。第二,即使发生崩盘,灾难也不会蔓延到银行体系,八七股灾之所以会引起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是因为这些银行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抵押,1987年5月,美国银行对股票债券的抵押达388.9亿美元。而在中国,企业主要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并不多,法律也不允许从银行借入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因此,当崩盘时,不会产生企业亏损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的情况。当然,也法律也不允许银行投资于证券市场,因此,在中国,即使发生股灾不会引起银行业危机,真正可怕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资金借贷市场失衡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就是,其原理在于,为刺激经济,央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银行发生大量坏账,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挤兑现象,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很可能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大量银行倒闭,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上世纪80年代签订广场协议后,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收支环境,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信贷,银行放出大量房地产抵押,加之日本土地本来就比较稀缺,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猛涨,当时日本土地价格是美国的三倍多,1989年,日本央行三次上调再贴现率,利率提高后,借款人无力偿还利息,导致银行坏账,房地产泡沫破裂,到1997年日本住宅用土地比1989年下跌了约30%,商业用地下跌了约50%,8家住宅金融公司(住专)中有七家倒闭,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坏账,从而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针对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有许多专家呼吁谨防房地产泡沫破裂,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是一个问题,泡沫理论本来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格林斯潘说过:“泡沫只有在它破裂的时候才会被证实”,一些学者用房价与家庭年收入只比来测算泡沫是不妥当的,这个比率高只能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证明房价高,在经济学上测算泡沫应该用新房空置率比较合理,但是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指标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定性地说,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引起的,经济学认为房地产的供给长期的比较固定的,但在中国有一个周期问题,大量的城市单元住房都是在80年代兴建的,20多年过去后,这些住房在面积和结构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要求,所以对新住宅的需求是很大的,这自然引起房价高企;另一方面,有几个原因使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供地从紧的政策使房地产新增量有限;二是目前的政策目标是稳定房价,而不是使房地产价格下跌;三是由于全球通胀,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房地产价格走高,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中国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和借贷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并针对每一种类型我们都认为中国目前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正如任何人不能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一样,没有人可以绝对地说中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从原理上讲,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羊群效应,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经济中政府定位等问题。因此,作为管理层,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把信贷闸门,防止因为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而发生金融危机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生层次问题,如内需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等,如此才能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6]项卫星,李宏瑾,范大白.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国际金融研究,2007,(3):55-6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在合作中我国企业自身也得到不断进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就是我国企业取得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重要表现。在今年我国遭受百年不遇的雪灾时,许多企业倾力相助,使我们渡过冰冻灾害,尤其是在我国遭遇“5·12”特大地震时,国内企业纷纷倾囊相助,捐款捐物、为灾区不断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这些做法表明许多企业做到了为社会尽慈善责任的义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表明我国企业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但是,当我国企业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在生存的根本问题上面临考验的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路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珠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率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停产或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不久前东莞合俊、深圳百灵达等为首的大企业相继结业,表明金融危机已经给国内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传导过程如下所示:
以我国外向型企业为例,在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得不到国外市场的订单,银行信贷或授信额度收缩使得许多外向型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面临停产。而我国外向型企业往往是与我国内源性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出口企业遭受的危机会顺着产业链向内源性企业扩散,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大面积受损。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还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危机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其次,银行为防止资金无法回收,变得异常惜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第三,经济领域的危机必然会向社会层面扩散,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人们投资信心大大减弱。国内消费的疲软,使得企业雪上加霜致使企业步步维艰。这种种不利因素,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堪生存压力,许多企业无力应对,从而不得不选择停产甚至倒闭。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经济寒冬,国内经济的危机进一步向国内社会领域传导。企业谋求自救,大多企业首先的做法是缩减开支、裁员降薪、少招或不招工,使得失业率大幅上升。企业破产倒闭的受害者往往是企业的员工,民工返乡潮已经提前拉开序幕,广州火车站发送旅客数量同比增长幅度显着,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就来自返乡民工。近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目前平均每天从省外返乡的有6万人左右,远远超过往年同期日均几千人的返乡人数;安徽省截至目前,也已经有4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3.6%;江西省今年全省外出打工人员约为600万人,目前返乡人员约为30万人;湖北省截至11月底,返乡农民工回流共70.47万人,约占省外务工人员10%;四川省,受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或减员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已达28万余人。[①]大批农民工返乡,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那么企业在在面临危机的当前,如何更好的履行劳工保护的社会责任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金融危机是导致近期出现的企业大批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更应该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尤其是竞争力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是正常死亡或政策性关闭,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出现,这些企业也可能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遭到淘汰。
在倒闭的企业中有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企业生存经营出现问题时,迫于原料供应商的催款,以及员工催要工资的重重压力,许多企业的负责人纷纷选择躲避,不顾企业员工与其上下游业务往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个近期获得高度关注的例子:2008年10月15日,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中国最大玩具代工商——合俊玩具厂倒闭,导致7000多劳工失业。这是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由于企业拖欠员工多月工资,在企业倒闭之后这些员工迅速陷入生活困境。合俊玩具厂的倒闭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出现的,但是其倒闭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企业投资矿业失误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企业倒闭的一个助推器,其实自2006年起,合俊中期业绩就开始出现下滑,出现亏损876万元。2007年同期亏损316万元。截至2008年中期业绩,合俊股东亏损大概增至2亿元,集团截至今年6月底的手头现金有1320.7万元,大跌87%。但是企业却以金融危机为借口,逃避企业责任,在企业倒闭后不管不顾员工利益,使得镇政府面对突然失业的几千员工,不得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发出通告尽全力解决员工的工资问题。这种现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中为数不少。[②]另外,还有些企业因为平时的生存经营中存在欺诈行为,也借助这股“倒闭潮”宣布破产倒闭,严重损害了上下游企业利益的实现。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导致大量员工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
相比与一些以金融危机作借口倒闭的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存在积极的承诺保障员工的利益、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
2008年10月23日,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华康制衣厂,由于国外订单量的减少,企业在不得不作出停产的决定时,将解决工人工资问题放在首位,依法清退员工并结算所欠工人工资,并声称企业只是决定暂时停产调整,希望转变经营方式,这说明企业在陷入困境时注重劳工保护社会责任的履行,并且积极谋求化危机为契机。在金融危机下对于不得不选择倒闭的企业来说,这一举措正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一个守法尽职企业在面临困境时所应该做的。[③]2008年11月23日,上海闵行区200余家企业积极响应当地工会组织的倡议,表示将和员工共度难关,率先做出“不裁员”的承诺。这些承诺不裁员的239家企业,大多为生产型、科技型或制造型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公司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步履维艰。但在工会组织的倡议下,这些企业承诺,将“自谋出路求发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所以,在危机时刻企业应该积极做出表率,履行社会责任,坚定人们的信心,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尽管当前全球企业界都在努力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但金融危机却挡不住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步伐。在危机时候,企业家不能仅为自己考虑,将工厂关闭了之,这样的经营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只有在危机中关心劳工权益实现的企业,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才有可能化“危”为“机”。在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事件后,我国企业形象深受重创,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社会会更加关注企业的一举一动,企业应该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辅之以商业伦理道德,更应该在遭受危机时担负起社会责任,才能更加健康地抵御各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我国企业更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这场金融风暴的打击下,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同时市场重新洗牌,也给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所以倒闭企业的教训也应该使其他企业在今后经营活动中引以为戒,从平时日常生产经营做起,注重环保节能、注重产业升级以及技术的创新等等,增强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
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家关键时刻的决策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也同时会影响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面例子很多:如百度恶意屏蔽不交钱企业,被央视爆光,百度公司的名声大损,这是企业经营者的决策错误;蒙牛奶制品中掺进了三聚氰氨,但是企业却没有及时进行表态并且无任何对受害的婴儿进行慰问、道歉、赔偿的补救措施,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的表现,更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谴责;涉嫌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股价进行操纵,被北京警方拘留的国美总裁黄光裕的行为,大大影响了消费者对国美电器的信任。正如马克思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④]现在的企业家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才能领导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金融危机中,政府已经在宏观面上不断地鼓励大家恢复信心,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并提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要刺激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就给我们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职工工资收入、不降低职工福利等措施要配合国家政策进行实施。提供就业岗位是企业为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之一,员工是企业的重要成员,只有注重员工权益保护的企业,才能够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得到员工的支持,反过来更快地促进企业摆脱困境,所以企业在面临“裁员”时,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劳工的社会责任,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是企业应当做的,而且我国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下,要以人为本,企业以保障员工的权益为重任,在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或受到严重影响时,更应如此。
目前次级债危机表面上看来已经渐行渐远,然而实际上还留下了许多潜在的危机源。这些危机源会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多大的影响,目前仍无法预测。全球经济风险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金融市场资产减值损失依然严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期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万亿欧元的资产减值,其中超过1/3在欧元区。政府的金融调控手段仍然有待完善。由于众多货币银行大量发行货币及有价证券,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2.欧元区爆发债务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大后遗症就是各国普遍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以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为首,冰岛、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的货币稳定。与此同时,各国债务危机极可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以紧缩财政、缩小赤字及减少开支为标志的“去杠杆化”阶段,这很有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
3.货币体系受到严峻考验。世界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希腊又陷入了濒临破产的泥潭,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于近期发出了预警信号。这导致欧元持续走低,欧盟货币体系受到严峻考验。欧元汇率的波动可能对依赖进出口的企业乃至全球经济形势造成消极影响;另外,投机炒汇行为也可能借机抬头。4.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失业率在2010年初已达10%,虽然在2011年底有所下降,但高失业率将抑制美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并有泡沫破灭的风险,尤其是中国生产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产品积压过于严重,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
1.金融市场学课程的界定。根据张亦春(2008)的定义,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它既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市场,又是一个无形市场;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风险机制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同时它又是一个市场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金融市场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金融子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的科学。作为《货币银行学》的后续课程,金融市场学主要研究微观市场领域,其口径与国外的博迪和默顿编写的《Finance》相近似。
2.金融市场学课程的发展。金融市场学作为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的原理和规律,适应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要求,适应现代经济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货币与资本市场以及围绕它们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市场学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然而,货币与资本市场一直处在变迁状态,巨大的变化一直在进行,特别在当下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市场的变化更是瞬息万变,由此导致新的金融机构、新的方法、新的问题和新的金融服务的出现。因此,金融市场学课程必须紧跟金融世界不断演变的步伐,与当前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面对金融危机后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金融市场学需要抓住时代特征融入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次级债危机引发的根源。仅付利息和其他按揭期权的广泛使用,给潜在购房者和抵押银行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也导致利率和违约率的更大波动,从而给者和借款者带来更多可怕的风险。
(2)中国在新一轮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作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快速增长,无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7年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在稳定市场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在品种、制度、体系以及监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必须为克服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弱点做出努力,并对中国金融机构更加有效的监管。
(3)对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货币危机的思考。巴塞尔协议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列为当今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三大风险。对于上述风险的研究通常局限于单个风险资产或某个子市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是区域性的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该危机产生的后果可能不亚于次级债引发的金融风暴,由此引发的欧元区货币危机是金融市场学课程讨论的一个新课题。
(4)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双刃剑作用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状态下,如何正确的利用金融市场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准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是各国货币当局的主要目标。
1.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由于金融市场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务性均较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的讲授和学习。特别是现代金融市场理论这一篇章,它包含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微观金融理论,以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投资组合的选择、证券定价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等为理论核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同时,该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利用金融学实验室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实践学习。诸如模拟炒股票,模拟各类金融交易等等,使学生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掌握其操作流程,尽可能地增加他们对股票、期货等相关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使同学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2.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设计思想是在开放环境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环境的互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不应该只有老师的讲授,而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来。当然,要让学生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来,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和方法。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必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笔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课程的过程中,就经常使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选取一些热点议题让同学们收集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课件给大家汇报。比如:人民币汇率升值,美国次级债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存款准备金调整等等。学生普遍反映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收集资料、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通过分小组集体协作的方式制作PPT给大家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3.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由于该门课程知识体系广,内容多,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样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通常在每个章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文献和视频,让同学在课外进一步地补充该课程的相关前沿知识。通过这些补充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了解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当今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是帮助学生掌握其他与金融市场学课程知识相关的内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大都发端于此。一般来说,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往往出现了经济不景气,动荡等现象,继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对美元等外币需求上升,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抛出大量外汇收回本币,但是随着负面消息继续出现,货币当局最终无法捍卫固定汇率,宣布货币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崩溃。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的情况为例,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泰铢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盯住美元,随着泰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被高估,泰国央行发出大量外汇维持固定汇率,到1996年下半年,泰国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挤提风潮事件,1997年2月,国际游资又大规模抛售泰铢,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已实行十多年的联系汇率制度,当日即贬值19%,8月,泰国政府宣布暂时关闭16家金融机构,还宣布境内外泰铢实行统一汇率,从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再度掀起抛售泰铢的狂潮,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汇率也急剧下跌。那么中国会不会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呢?应该说不会。首先,中国自从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就已经不再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虽然由于央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相反,人民币汇率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4月30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3%,并且还有升值的预期,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贬值预期。其次,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由01年的2000多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亿美元,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一。有了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就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炒家的投机,避免外汇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所以,我国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资本市场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当资本市场失衡时,将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大量抛售证券,发生资本市场崩溃从而引发全面性的金融危机。美国八七年发生的股灾就是资本市场失衡引起金融危机的著名案例。在八十年代,由于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也水涨船高,产生了明显的泡沫,直到87年夏天,仍然一片繁荣,但是到10月份,由于一系列的利空消息,如逆差增大,财政赤字严重,使投资者产生了担忧,泡沫开始破裂,10月14日,道指下跌95.46点,创下新纪录,10月16日,下跌108.35点,10月19日,也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下跌了508.32点,跌幅为22.6%。这场金融危机还蔓延到了全球,欧洲、亚太地区的也出现了暴跌,例如,10月20日,恒生指数跌去33.5%。87股灾使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股民损失惨重,很少再购买住房导致不动产市场价格下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美国当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是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次,从股指的角度看,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至998点至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证指数上涨了500%以上,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上证指数又缩水50%以上。因此,从下跌的幅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股灾”。然而,再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与美国的差异,笔者认为,的下跌不会上升到金融危机的程度:第一,中国的毕竟是一个政策市,换句话说,官方对中国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调控手段多样,如在大跌时出台利好政策、政府官员讲话,或是召集基金公司集体进行“窗口指导”,还有国资委等政府机构直接动用手中的资金救市等,例如,今年4月22日,当股票跌破3000时,政府立即进行3000点保卫战,当日即收大阳,4月24日,出台印花税下调利好,几乎全线涨停。另一方面,尽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等一些问题,但基本面并没有走坏,高速增长的预期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政府释放利好,市场预期马上改变,股指再创新高也不无可能。第二,即使发生崩盘,灾难也不会蔓延到银行体系,八七股灾之所以会引起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是因为这些银行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抵押,1987年5月,美国银行对股票债券的抵押达388.9亿美元。而在中国,企业主要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并不多,法律也不允许从银行借入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因此,当崩盘时,不会产生企业亏损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的情况。当然,也法律也不允许银行投资于证券市场,因此,在中国,即使发生股灾不会引起银行业危机,真正可怕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资金借贷市场失衡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就是,其原理在于,为刺激经济,央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银行发生大量坏账,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挤兑现象,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很可能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大量银行倒闭,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上世纪80年代签订广场协议后,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收支环境,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信贷,银行放出大量房地产抵押,加之日本土地本来就比较稀缺,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猛涨,当时日本土地价格是美国的三倍多,1989年,日本央行三次上调再贴现率,利率提高后,借款人无力偿还利息,导致银行坏账,房地产泡沫破裂,到1997年日本住宅用土地比1989年下跌了约30%,商业用地下跌了约50%,8家住宅金融公司(住专)中有七家倒闭,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坏账,从而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针对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有许多专家呼吁谨防房地产泡沫破裂,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是一个问题,泡沫理论本来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格林斯潘说过:“泡沫只有在它破裂的时候才会被证实”,一些学者用房价与家庭年收入只比来测算泡沫是不妥当的,这个比率高只能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证明房价高,在经济学上测算泡沫应该用新房空置率比较合理,但是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指标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定性地说,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引起的,经济学认为房地产的供给长期的比较固定的,但在中国有一个周期问题,大量的城市单元住房都是在80年代兴建的,20多年过去后,这些住房在面积和结构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要求,所以对新住宅的需求是很大的,这自然引起房价高企;另一方面,有几个原因使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供地从紧的政策使房地产新增量有限;二是目前的政策目标是稳定房价,而不是使房地产价格下跌;三是由于全球通胀,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房地产价格走高,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中国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和借贷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并针对每一种类型我们都认为中国目前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正如任何人不能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一样,没有人可以绝对地说中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从原理上讲,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羊群效应,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经济中政府定位等问题。因此,作为管理层,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把信贷闸门,防止因为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而发生金融危机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生层次问题,如内需不足天博·体育,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等,如此才能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6]项卫星,李宏瑾,范大白.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国际金融研究,2007,(3):55-60.
无论是考察150年来,每10年就要重复一次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危机案例,还是统计800年历史数据提供给我们无数次轮回重演历史经验,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共生共栖,并行不悖。
自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著名的投机性泡沫事件,即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以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与金融危机爆发的次数呈正相关。特别是自1850年代以来到现在的150年间,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业发达国家,差不多每10年就重复一次,虽然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发端的国家和规模不同,影响的范围和破坏的程度不一,但每次都以更大力度的创新开始,并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与发展,让以美国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更上一层楼。正是那一次次危机让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的深化成为可能。
当我们把18世纪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集中排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世界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同样,在深入比较研究了18世纪以来发生在主要国家的主要金融危机后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促进了金融向前发展,但总的来看,世界金融发展的重大突破性阶段均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整个金融发展的趋势就是以金融危机为标志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发展的历史就是金融创新的历史。
以18世纪20年生在英国南海公司的“泡沫公司”为正反两面案例。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的破灭引发了金融危机,英国议会担心股票类证券继续成为一些人骗钱、制造金融危机的工具,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此类事件,通过著名的《反泡沫法案》,英国公司从此无法向公众再发行股票。直到1860年英国重新允许私人公司再次发行股票的120多年,英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美国则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取得了股票市场发展的领先地位,成为全球金融的创新中心。美国超过英国,是因为创新。
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经验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历程。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发生大崩盘并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30年代“大萧条”。大萧条期间共有11000家银行倒闭,占全美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一,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实施分业经营,严禁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证券的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限制跨州设立银行,限制利率等。之后相继又颁布了一系列法案,逐步形成了市场分割的分业经营的严格监管的金融制度。而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在美国实行了66年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美国金融业进入新,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金融产生重大影响。
比较美国人做法,危机一次变革一次,更加发展一次。每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阻止美国的金融创新,相反每次金融危机,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更上一层楼,正是一次次危机让美国金融经济的深化成为可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可以密切关注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最终平息危机的办法只能是由新一轮的金融创新来完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化解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方式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
从货币的产生到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推动了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金融创新本身会创造一些新的风险,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
在古代社会,金融风险所导致的危机通常是货币危机,并往往会转化为危机。例如,在中国西汉末期王莽取得政权后,屡次改变货币制度,不仅打击了大地主和商人,也给平民带来重大损失,成为其政权崩溃的重要动因。古罗马黄金本位时代,货币稳定也与国力密切相关。
16世纪中叶,金融投机开始出现萌芽。1550年代中期,法国掀起一股炒作皇室债券的热潮,结果法国国王享利二世于1557年宣布停止偿债,引发市场动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现代金融危机的雏形。此后,人们提得最多的便是荷兰郁金香热、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这三大危机。
人们从事金融创新的根源,在于对金融风险的恐惧,或从中牟利的贪婪,而如果创新失去控制,则在引发的危机中饱受新风险带来的损失。
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的最重大事件为例。这些事件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极为巨大、广泛和深远,它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交易员进行大量的日经指数期货交易造成巨额亏损,最终使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银行倒闭。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其直接原因是国际投资机构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上大量沽售泰铢,造成泰铢汇价急剧下跌,从而掀开了触目惊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的巨额亏损极为彻底地展示了金融创新隐含的巨大风险,ltcm的主营业务就是买卖各种类型的金融衍生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寻找出市场上存在的套利机会,并据此利用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质大规模套利。虽然ltcm有着世界上顶尖的管理者,并有着所谓的风险中性操作原理,但最终仍没能逃过变化无常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劫难,遭受了巨额亏损。不仅如此,诸多银行因与其有巨额的资金借贷关系也面临着遭受重创的危险,在此危急情形下,美联储不得不一反常态采取了大规模的救助行动,才使金融体系免遭金融形势恶化之难。虽然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在规模、程度和影响范围上各不相同,但无不说明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对金融体系构成严重威胁。
各种金融产品的初衷都是为了用来防范或者分散风险,满足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只不过在金融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金融产品又被人们当作的工具,进行投机。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战后近20年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和市场利率上升迅速,波动加剧。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大量的迎合市场需要创新工具规避风险、与时俱进嫁接技术创新、寻找监管漏洞规避监管等方面的金融创新。60年始的国际金融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的目的、特点、成因均有所不同。比如说,60年代的金融创新旨在逃避金融管制,70年代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逃避利率和汇率风险,而80年代的金融创新除了规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外,还出于创造信用的目的。
当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来临,更加频繁,花样翻新,特别是本次由美国次贷衍生证券产品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渐由金融渗入到实体经济中,并逐步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各种新型金融产品更是被各个方面加以批判。于是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成为历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万恶之源。
金融不发展自然不会有金融危机,金融要发展就必然碰到问题。每一次金融危机后的金融业的改进又都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我们把美国次贷危机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空间来研究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上个世纪30年代末之前,美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都是采取吸收存款资金、放贷、收账,独立承担坏账风险为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跟今天中国的的住房按揭、消费信贷市场情况类似。其优点是坏账概率一般会很低,风险可控。缺点是这种流动性太差,银行可能提供的按揭资金规模很有限,这与美国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符合,更满足不了美国政府为美国人民制造的人人均有大房子住的梦想的需要。为了让更多美国家庭能买到自己的房子,首先必须解决这些按揭的流动性问题。为此,1938年推出的半政府机构———联邦住房按揭协会(FederalNationalMortgageAssociation,简称FannieMae),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1970年美国又成立了一个叫政府住房按揭协会(简称GinnieMae)的半政府机构,购入住房按揭并将其打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之后,围绕住房按揭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程度。在过去70年里,围绕住房按揭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今天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
“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原因是次级,根本原因是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其外在表现是金融创新过度,其内在根源是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①由于任何金融创新都有“起作用的不确定性”,在化解或掩盖了既定风险的同时也突破了现有的可控范围而产生新的风险。我们更深入地探析时下的金融危机就不难发现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放松监管,很多发达国家的问题事实证明不仅是监管放松,更多的是对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而导致金融监管创新不力,进而导致金融监管缺失。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基本逻辑就是金融创新造就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但由于世界金融市场监管创新不足没有形成全球化的“央行”,也没有形成全球化的金融监管机构,更没有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质性监管。
我们比较分析一下次贷危机发生时世界各种主要金融产品结构、流动性,以及世界金融的监管形势就可以得出结论。到2008年底,世界银行资本占世界GDP10%,世界银行负债占世界GDP154%,世界债券加股票加银行资产是全球GDP的4倍,但金融衍生产品却达到596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2倍。而不同产品的流动性呈正相关。
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就拉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是什么,也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正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滞后,致使“金融创新”犹如脱缰之马。投资银行业务被认为是过去十几年中美国最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但是投行业务长期游离于现行的金融监管之外,不受监管的场外交易大量存在,有些甚至交易量都无法统计。以负有维护美国经济整体稳定重责的美联储为例,它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而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只是在2004年经过艰难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这就使得像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涉及多领域的“巨无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金融创新”。
以量子基金发动金融风暴横扫亚洲的索罗斯最近提出一种解释:当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程度到了监管当局无法计算风险,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手段时,目前这轮超级繁荣周期就失去了控制。金融创新本身是没错的,问题出在过度上。创新过度有两层意思,一是虚拟经济明显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监管创新滞后。
金融创新及其衍生工具日益复杂化,是近2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一个全新的现象天博·体育。金融创新引发金融体系、金融业务及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系列问题,使金融监管当局实施有效监管不断遇到新的困难。金融风险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关联度日益增强,所要求的综合监管协调能力越来越高,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压力也不断增大。长期在期货领域工作的芝加哥律师GaryM.Sinclari从另一角度对此加以分析:“政府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人员编制来开展这类必要的监管,因为监管将产生大量的费用,这样做太困难了。”
从国际层面看,最紧迫的问题是原有的治理方式已严重滞后,国际金融组织是在用过时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全新的全球市场。管理缺位、乏力,直接导致了漏洞的出现。正如法国总统萨科齐所说,世界将不能再继续用20世纪经济的工具来运营21世纪的经济。因此,如何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国际主要货币发行和大型银行的监管是未来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年多以来,美国次级按揭危机导致了抵押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这种“多米诺骨牌”和“蝴蝶”效应,让金融产品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见识了虚拟经济的力量。一提到次贷,人们总是将其价值链中的创新工具与金融衍生品联系起来,几乎到了谈金融衍生品“色变”的程度。事实上,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
金融越创新,金融市场越发达,对监管制度的创新要求就更高。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欠发达国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就说明金融欠发展不搞金融创新是正确的,是对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有利的事。正确的结论应当是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隐藏的风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够,相对应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创新不到位,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限制金融创新,不能因此过度强化金融监管,而因噎废食。金融危机只有在不断金融监管创新与深化中解决。
就在一两年前我们对美国这些大投行还顶礼膜拜,对美国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还趋之若鹜,但是现在则看到了其另外一面。当前中国正处于努力推广金融创新,大力深化与拓展资本市场的关键时期,美国次级债问题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这一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中国必须把推进金融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美国是金融监管创新不足,而中国则是金融创新不足。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金融全球化。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对金融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也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技术,完善金融服务,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创新是当今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业都必须把推进金融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首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金融创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机构走向了国际市场,对这些海外中资金融机构来说,金融创新是他们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与国外同行水平相当的金融创新,就无法跟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步伐,无法参与竞争。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同业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按照《银行家》杂志统计,200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为23.4%,而其中31家中国的银行的盈利能力只有18.3%。要缩小与国际同业的差距,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关键的举措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其次,落实好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求加快金融创新。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产价格屡创新高,物价水平上涨。为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央提出要加强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就银行业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不能依靠信贷规模扩张来支持经济的发展和自我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银行业本身也可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经济有可能处在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银行业必须考虑创新,以实现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支持经济持续的增长。
第三,扩大内需需要金融创新。扩大内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消费,而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体系的不发达。现在有人对美国负债消费模式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不科学。信用消费是现代经贸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消费发展水平非常低,而通过金融创新,促进信用消费,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无疑意义重大。
第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我国要加快完善风险投资、期货交易等金融创新工具,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我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就是风险投资,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还处于雏形,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自主创新不能单靠政府投资,要把完善风险投资体制作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切入点,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金融创新。金融业本身就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大力提高金融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金融业产生的效益也远不是餐饮、娱乐这些传统服务业能够比拟的。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金融业理应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要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降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形成有效竞争,充分发挥金融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六,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动力是客户的需求,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相比,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技术、结构与监管上都很落后,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快金融创新,尽快改变金融发展的落后状况,以更好地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金融伦理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是突然性,而是以无限制追逐超额利润、过度创新金融衍生品等行为导致的道德风险不断累积、最终爆发的结果。盲目投资,资金断裂,也映射了背后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道德沦丧——当抛弃自律和不遵守行业自律时,公开信息的质量也就自然而然的得不到保障。由于伦理冲突和道德缺失导致的金融机构危机甚至破产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巴林银行、包商银行的倒闭等。金融危机的爆发虽引发着人们对金融伦理道德问题的深思,但金融伦理道德在危机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还待进一步研究。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融资环境错综复杂,要想金融市场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入分析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探索中重建金融伦理的新秩序。
经济与伦理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普遍存在又相互矛盾的存在。现阶段我国市场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虽在不断完善,但金融市场中的诚信缺失以及道德问题仍时有发生。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经济不是纯粹的财务工具,伦理的价值因素也应当包含在里面,交易应该建立在诚信与契约的伦理精神之上。纵观金融发展史,不难发现,金融伦理一直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在货币早期的借贷中,人们强调还本付息的交易规则,谴责不遵守公序良俗的人们的行为,重视对金融交往过程中的礼节等,都显示了伦理在金融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政府干预调节过程中,道德也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备受关注的恒丰银行蔡国华贪污涉案、安然事件与世通公司的丑闻事件等类似金融涉嫌贪污、偷盗案件,频频发生,这些典型案件体现了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道德水平低下,尤其是高级管理者乱用权利、利欲熏心更是给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形式为大额的金钱贪污,甚至与被监管者狼狈为奸,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等。金融从业者的活动不仅影响到自身,还会波及影响到其他金融从业者,甚至影响金融领域的整体形象。在现实中,从业人员不仅受到内部规范规章的约束,还应自觉接受内心的束缚,在工作中凝聚伦理精神。
金融市场上的外部人员主要指金融从业人员以外的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市场“经济人”。众所周知,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在进行债券融资时为了发行更多股份来获得资金的融通,会通过操纵利润报表、用做假账等形式欺骗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这时候道德缺失问题就体现得很明显,因为外部人员所筹集到的或所借到的资金不是自身的资产,很容易滋生出责任淡薄,逃避债务的心理。再加上市场监管约束不力、自身对金钱的追逐以及自身对道德的漠视,造就了金融行业外部人员道德缺失的根本动机与诱因。
1.金融业内部治理存在问题。苏格兰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亏损200多亿英镑,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直接破产,这些案例都从侧面说明,金融机构在管理运营过程中是存在内部治理问题的。作为一个现代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金融业,要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加强管理层的责任。在金融危机中,有很多案例表明,即使高层管理层道德沦丧,在企业濒临破产之际仍会拿着高额的工资跑路,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的存在,职业经理人通常在任期内投资一些高回报、收益快的项目,很容易出现负面问题导致难以治理的伦理困境。2.金融市场外部存在道德风险。金融市场之中不同的企业主体间也会存在由竞争或过度竞争导致的道德风险。在竞争中,同级别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为了拉拢投资者或者只是为了获得上层的关注,用不正当手段暗地里打压对手也是常常发生的事,它们会买通评级机构,给他们高评级,让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发生道德风险。3.金融制度环境存在漏洞。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这句话可见金融制度的重要性。金融领域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累积出来的,是金融主体对客体的基本价值判断。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制度一直被很多国家所推崇。然而,恰恰是最不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美国发生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制度缺乏诚信伦理精神的加持,使得制度成为一种功利性的工具,并根据信用大规模的放债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美国这种崇尚自由精神的金融制度,使得个体的没有节制的约束,失信和欺诈行为就会充斥整个金融市场。同。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