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如何把金融产品卖给90后?90后不被传统金融机构重视,90后乐于和勇于接受新事物,初生期看上去那么不靠谱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才有了第一批用户;正因为90后霸屏了主流的互联网阵地,互联网金融的口碑效应才得以发酵,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继而顺利侵入大众市场。
今年的90后年龄分布为18-27岁,以22岁大学毕业来算,最老的90后也有了5年的工龄,而最年轻的90后则刚刚开始上大学。如今这个时期的90后,生活上衣食无忧天博·体育,情感上也有父母的陪伴,说他们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大体是没毛病的。
童年时期富足而幸福的生验,使得90后对物质和享受有了不同的体验。相比8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感,对80后盛行的“奋斗”文化也就难以根本上认同。而对90后而言,可以用兴趣驱动,但很难被世俗的成功驱动,不愿意仅仅因升职加薪而牺牲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注重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跟着兴趣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为世俗的“成功”而动天博·体育。
在10-20岁这个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90后普遍经历了比较稳定的十年,社会趋于开放,经济蓬勃发展、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天博·体育,加上他们有着幸福的童年,对于国家,他们的印象整体是正面而积极的。同时,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他们也不再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2010年以后,网络上自干五的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90后开始批量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很多人眼中,90后也成为了小粉红的一代。
如今的90后更注重付出与收获的对等,讨厌一味地奉献,也不会轻易进入“梦想”的圈套,可以谈钱、谈价值,但拜托,少给我画饼。
90后普遍显出了与其年龄不符的早熟,他们的活泼、机灵更多地体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真实的世界中,他们一直都在努力适应着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他们虽然是直脾气,但很多时候都把不满放在心里,只选择向朋友们吐槽。相比80后的“愤青”情结,90后倒是显得更为早熟。
几乎一切“腐萌贱坏怪”的东西,都深得90后的欢喜。比如,搞一个校花选美比赛,90后最可能选一个最三俗的校花出来,这是高级污。本质上,90后步入社会后,发现生活中充满了压力,他们大胆地去调侃过去属于禁忌的事物,更多地只是通过这种毫不在乎来释放压力而已,在内心深处,他们一样地重视亲情友情爱情,变的只是表达方式。
当然,90后的画像特征远远不止上面这些,比如二次元、比如酷潮,笔者便没有提到。限于篇幅,只能留给后续解读了。
道在术先。对于企业而言,尊重用户便是最大的道。很多机构把用户体验挂在嘴上,但却打着为用户着想的幌子欺(qiang)骗(jian)用户。殊不知,90后也许表现得满不在乎,但早熟的他们本能地敏感,企业的很多事情是装装样子还是发自内心,他们有着敏锐的感觉。
若一个人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那么他便需要高逼格的东西来装点自己。对于这类用户,品牌的逼格越高越好,而高逼格来自于距离感,品牌方只要端着就好了,然后拼命在高大上的渠道投放广告,找成功人士代言。这是金融机构一贯的品牌宣传做法。
若一个人生活的自己的世界里,他只需要自己认可的东西来装点自己。对于这类用户,对所谓的高逼格开始无感,金融机构传统的品牌打法便开始失效了。要得到用户的认可,便要走下神坛,和他们玩在一起,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流;用心和他们交流;偶尔自嘲、自黑,更是高级的玩法。
这几年,逗逼、草根的明星人气更高,相应地,原来端着的明星也纷纷走上逗逼化之路,这是娱乐业适应新一代网民喜好的体现。
可惜的是,在金融业,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走得都还是高逼格之路。若要想把金融产品卖给年轻人,便要先从改变品牌策略开始。
对产品方而言,与用户的开放与对等,莫过于开放产品的生产和迭代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莫过于开放产品的推广和宣传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那就是参与感。
关于参与感,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做了精辟的论述,摘录如下:
“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作为小粉红的一代,对于真正的正能量,他们是欢迎和拥护的。所以,对企业而言,不应避讳情怀二字,适当谈谈情怀,他们会偏好正能量爆棚的你。
传统上,企业最忌讳自己的黑点或污点,但与90后打交道,通过自嘲、自黑来主动揭示无伤大雅的黑点,才是更高级的做法。
比如,大家都喜欢含蓄地谈钱,但说到谈钱之直白,奇葩说里的马东大概称得上最佳代言。但正是这样的奇葩说和这样的马东,才深得90后的喜爱。还有,杜蕾斯的文案为何深受90后欢迎,大概便是直白地谈情说爱吧。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