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持续集聚北京科技创新要素新优势2023年5月,科技部等12部门共同制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新优势,对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要素不仅由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实体要素组成,还包括科学家精神、企业创新精神等虚拟要素。科技创新要素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立足点,是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基本保障。当前,北京的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研发经费以及创新生态等要素不断丰富发展,为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是北京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条件。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对于全面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机构建设的意义重大,对推进首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深远。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有助于增强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引领力,强化创新团队创新力,实现重要科学命题和科学发现取得跨越式进展;有助于提升科技领军企业牵引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力,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比如,随着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不断提升,对北京加快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和牵引功能。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是北京建设科学技术创新高地的重要基础。习总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北京市正在加快推进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和孵化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增加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批批高成长、高潜力新兴产业和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随着科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北京在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进程中,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支撑技术和应用场景得到广泛推广运用,不仅有效推动以数字技术产品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网络通信服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而且全面推动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融合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是北京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随着国际国内创新要素流通渠道全面畅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北京凭借先发优势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要素,降低创新资源在各个产业、行业及企业的错配程度,显著增强国际化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推动科技市场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北京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成果集聚中心的步伐。
科技创新要素是北京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习总强调:“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是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的重要方式,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风险与挑战的重要手段。北京正在通过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科创主体在京集聚发展,持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依托中关村论坛等国家级平台,让全球创新资源源源不断向北京聚集。
牢牢把握最大程度释放科技创新要素活力动力、增加科技创新要素供给效率、促进国际科技长效要素流动这三大基本方向,不断丰富和培育北京科技创新要素新优势。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北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与科技创新要素新优势形成良性互动,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科技创新要素活力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的功能,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发挥科创载体的吸附功能,促进全球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科创园区和平台等高度集聚,为激发科技创新要素活力动力提供支撑天博·体育。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在重点科技前沿和重要未知领域,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组建科创联合创新体,打造一批高端高品质的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探索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速培育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优势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各类创新基地和载体建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和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协同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不断优化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发挥科技创新要素的整体效能。提升科技创新要素整体效能是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科技创新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科技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以科技创新活动目标为准则,明确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方式;以科技创新制度为基础,明确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要素供需匹配度,需要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要素在不同产业、行业、企业之间配置方式的协调性、互补性、创新性,整合不同科技创新要素的功能,实现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最大程度发挥科创要素投入的集聚效应和溢出作用。
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国际协作。习总强调,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畅通国际科技创新要素流通渠道,提升北京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吸引力。推动建立国际市场体系、国际产品体系、国际科技体系,不断降低国际资本流动、跨境贸易结算、海外融资服务、国际科技交流的成本。创新对外交往方式,增强对外交流合作能级,开创深化科技创新要素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挥北京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成立国际性学术联合组织,设立科技合作平台和非营利性科技研发机构,多层次组建海外科技中心,深度嵌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理念,不断集聚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等关键要素,打造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汇聚中心具有基础条件和显著优势。2023年7月,北京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统筹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共享重大创新载体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壮大一批示范引领型科技创新企业雁阵,落地一批支撑全面创新的改革举措,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这为北京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明确了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完善科创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科创政策研究,更新科创政策设计。根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对科创政策的认识,加强科创政策研讨,制订修订科创政策。完善科创政策体系,推进科创政策落地。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金融、财政、法律、组织、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在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落实和推广先行先试政策。健全科创政策支撑体系,推进科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科创生态,吸引科创领军企业汇聚、成链、成群。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加快出台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创新普惠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加快落实落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持续推进重点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科创政策协调,不断优化科创政策实施策略,对科创政策实施情况动态跟踪分析,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加快推出首都人才创业险政策,激发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完善科创人才聚用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人才是推进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不断健全创新人才聚用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发现机制,完善外籍人才准入政策,主动招揽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建立青年人才储备和支持机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大力吸引培育青年人才。建成一批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壮大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创新人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天博·体育、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全球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完善核心产业集聚机制。加快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智能设备、移动支付等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围绕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数字经济试验产业区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和贸易国际交往功能区、数字贸易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数字贸易、数字文化、数字商务、数字医疗、数字物流、数字金融等核心功能,提高产业之间的黏合度,推动优势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实现首都数字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智慧化智能化转型,带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天博·体育,提高储能和节能技术、零碳电力技术、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强度,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国际科创协作机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宏阔的视野、更加坚实的举措推进国际科创协作,增强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流动性,汇集全球科技创新关键要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健全北京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快提升科技领域投资便利化程度,深化科技类项目交流合作,扩大科技产业投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提升科创类企业在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度,积极推动科技类企业走出去。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贸易合作、产业合作力度,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科创主体落户北京,形成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引进来的繁荣局面。
(本文是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3LLGLA022〉阶段性成果)
[1]习在中央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N].人民日报,2023-02-23.
[2]习.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
[3]伊彤,李宪振,常静.“两区”建设背景下北京国际孵化平台创新要素集聚路径研究[J].科技智囊,2022,(9).
[4]王素素,卢哲凡,卢现祥.中国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测度、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2,(5).
(作者简介:任晓刚,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