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京印刷学院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北京印刷学院隶属于北京市,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北京印刷学院。经过59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创新、办学格局开阔的传媒类大学。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初步形成了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拥有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本科专业。学校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安全研究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6年底,学校教职工共814人,其中专任教师534人,硕博比例达到86%,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8%。学校形成了以两院院士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团队,以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为核心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以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已建成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2014年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尚属首例。截止到2015年底,我校在站博士后总计获得各类纵向课题立项42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文章59篇,科研进款共计223万元;截止到2016年5月,我校在站博士后共计34人,其中有6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有20人获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项目资助,在市属单位中,我校获批国家和北京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总人数均位列第三,资助人数占在站博士后人数比例排名第一。
办学59年,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2012年、2013年我校科研经费稳定在7000万元以上。2014年、2015年学校新增科研经费6000万元以上。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13项,项目层次和成果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大软科学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千人计划”王慰教授承担的“千万级类脑计算处理器功能芯片及相关核心技术研究”项目。
学校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了覆盖新闻出版产业链的科研平台。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学校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成立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2015年,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研究中心、国家复合数字出版工程和版权保护工程落户北印。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兄弟院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近三年承担了100余项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被SCI、EI、ISTP、CSSCI检索论文数近800余篇;申请专利470件,授权专利365件。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多项。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50余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在国内外百余家出版社、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多家企业在我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学校成立校友会,积极利用校友资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及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普通本科招生的具体情况,为规范招生行为,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制定本章程。
第四条 学校全称:北京印刷学院。办学类型:北京市属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研究生(含专业硕士)、本科以及高等教育。办学地点:主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大街(二段)1号,北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北程庄路,西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兴盛街206号。
第五条 学校隶属于北京市,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创新、办学格局开阔的传媒类大学。
第六条 学校颁发学历证书类型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书”,学校名称为“北京印刷学院”。
第七条 为了做好招生工作,学校设有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招生办公室。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相关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招生办公室、纪委、发展规划处、学生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全校的招生工作。
第八条 北京印刷学院招生办公室是北京印刷学院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学校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 学校招生办公室严格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学校对普通类招生计划编制的要求,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编制学校年度分省分专业、分文理科招生计划,经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审议、校长办公会审定后,上报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学校招生工作按照教育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按照考生所报志愿择优录取。平行志愿间各志愿同等对待;非平行志愿按照考生志愿顺序录取,第一志愿录取生源不足时依次录取后续志愿的考生。对于进档范围内考生,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考生专业,专业间无级差。
第十一条 学校在提阅考生档案和确定专业时,均承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于特殊考生的加分或降分政策。在高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成绩高的考生。文科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理科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和理科综合。根据专业要求,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10分(150分制)。
第十三条 报考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考生须通过学校单独组织的艺术类专业校考及生源地艺术统考,文化成绩达到规定分数线。艺术类专业文理兼收,按照“校考专业成绩、高考文化成绩各占50%”的加权综合分录取。具体详见《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第十四条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及相关规定。根据专业要求,色盲或色弱考生不能报考学校所有专业(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物流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安全专业除外)。
第十五条 因我校专业有身体要求,所以平行志愿提档比例一般设定在105%左右。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预留一定计划,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投放到生源相对较好的省区,或用于平行志愿提档后考生录取。
第十六条 实行高考新方案的个别省市录取规则:江苏省按照该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相关文件精神执行。我校普通类要求选测科目为:理工类选测物理,文史类选测历史;另一选测科目不做要求。对符合江苏省规定的基本报考条件的考生(选测2B、必测4C、技术合格)按照考生的投档分择优录取。艺术类对符合江苏省报考基本条件(学业水平测试D级不超过3门)的考生按照我校艺术类录取规则择优录取。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浙江和上海考生须满足我校2017年相应专业对选考科目范围的要求,学生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同排位考生录取专业时参考。
第十七条 “双培计划”、“外培计划”相关专业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要求录取。非艺术类外培专业只招英语考生,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在我校组织的全国统招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的基础上,北京市“双培计划”、“外培计划”艺术类专业与统招艺术类专业在同一批次按照综合分数优先的原则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 为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我校开设印刷工程“毕昇班”、机械工程“卓越班”,毕昇班、卓越班学生从新生中进行选拔。为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开设编辑出版学“韬奋班”。韬奋班学生从新生中进行选拔。
第十九条 录取工作采取计算机网上远程录取方式。录取通知书均以特快专递方式寄达考生,同时通过学校网页及各省市招生办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 新生报到后学校将对录取学生进行资格复查,凡不符合招生规定或有舞弊行为的学生,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二十一条 学校各招生专业学费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北京市有关部门学费标准相关规定执行。本科:外语类5000元/学年,文史类4200元/学年,理工类4600元/学年,艺术类10000元/学年。
第二十二条 学生入学后全部要求住校,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根据北京市有关物价标准,按照住宿条件不同,住宿费为750元/学年-1500元/学年。
第二十三条 学校全面落实“奖、勤、贷、助、补、减”六元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奖学金按学年评定,学校等级奖学金金额为1000元至5000元/人次。另外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卓越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六种奖学金项目,全校1/3的学生可以获得北京市国家助学金。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有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并协助办理国家助学。
第二十四条 学校以往有关招生工作的要求、规定如与本章程相冲突,以本章程为准。本章程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相关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政策为准。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属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以印刷工艺系为基础组建北京印刷学院。1988年试办包装工程专业,1991年成立包装美术系,1993年组建包装工程系,1998年印刷技术系与包装工程系合并组建印刷与包装工程系, 2003年4月,整合学校印刷、包装、材料、新技术研究所的资源成立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9人;博导3人、硕导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14人具有留学和海外学习经历。其中,全国出版行业领军人才3人,全国包装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人,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1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撑计划”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3人,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创新人才1人,毕昇印刷奖1人,首都劳动奖章1人。
学院拥有印刷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包装工程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在北京市“实培计划”、“外培计划”支持下,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图像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合作课题3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0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多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包装总公司科学技术奖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3件;可转化的科研成果52项。2016年在研项目合计94项,到位经费1986.6万元。现有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市级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印刷包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雅昌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包装工程实验中心、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实验中心、印刷实习工厂等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是教育部普通高校印刷工程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ICIS)会员单位;国际包装研究组织(IAPRI)理事单位;中国感光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理事单位。
本专业起源于1958年文化部所属中央文化学院印刷系,是学校办学最悠久的骨干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印刷工程专业面向媒体技术变化和数字制造的技术趋势,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印刷工程专业现有教师33人(包括实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在校本科生800多名。
本专业以数字化图文信息处理、印刷复制及再现、造型信息印刷数字化制造为主线,以现代印刷原理及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特色,突出数字媒体平台及数字制造技术环境下跨媒体技术、现代印刷技术的运用与印刷工艺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面向现代印刷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具有数字信息处理、印刷复制、印刷制造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颜色科学与技术、图文信息处理及复制、印刷材料及适性、信息记录材料及应用、信息技术与跨媒体传播、印刷原理及工艺、印刷品质量标准与测控、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数字印刷技术、数字加网技术、三维及生物印刷技术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出版、印刷、广告、数字制造等行业,从事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制版与设计、印刷生产管理、印刷工艺管理、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刷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等工作。
本专业起源于1989年成立的包装美术系,1993年组建包装工程系,2009年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专业下设包装技术与设计、智能包装两个专业方向。面向现代包装及相关产业,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包装工程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包装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9人(包括实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人(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在校本科生400余名。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包装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强实践创新精神,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与印刷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设计、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质量检测、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包装材料学、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图文信息处理及复制、包装印刷技术、包装工艺学、运输包装、包装测试技术、包装防伪技术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包装与印刷、设计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领域及行业,从事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包装系统设计与创意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信息检测处理与物联网、包装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对外贸易、商检及海关等工作。
本专业依托“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学校 “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等优势专业相结合,形成了高分子材料与现代印刷及包装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突出印刷包装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教师3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人(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拥有北京市骨干教师3人,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拥有220㎡“高分子基础实验室”和“高分子专业实验室”。
本专业面向印刷包装材料及相关领域,培养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高分子材料制造和成型工艺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印刷和包装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印刷包装材料及其他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印刷与包装材料学、信息记录材料及应用、功能高分子、有机合成设计、等离子材料制备技术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印刷包装相关企业以及机关、科研院所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等,或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机电工程学院现有机械工程(始建于1978 年)、自动化(始建于2000年)和物流工程(始建于2016年)等3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物流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印刷装备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印刷装备实验室(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印刷机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智能印刷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在校研究生40人、本科生548人,外国留学生5人。
学院现有专职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0人。现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学院秉承“立德、团结、包容、创新、真实、奉献”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行业及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遍布在全国印刷包装行业,多数成为中坚力量,培养了包括全国政协委员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76所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巴基斯坦萨戈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办了“中德班”、“卓越班”等,每年毕业生中有10多名到德国继续硕士学位学习。
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北京市级教学改革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000多万元,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陕西科技进步奖、中包联合会科技奖、中包总公司科技奖、中国机械制造工艺科技奖、全国印刷行业科技成果奖等多个省部级重要奖项。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精品教材2部。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100多项。
学院与行业协会、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凹版分会、中国印工协标签分会等多个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同时开展广泛的协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50多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10多个。
本专业以印刷包装机械研究为特色,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名,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了多项省部级重要奖项,行业影响显著。
在机械基础、机电一体化、印刷设备、数控加工等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机械创新实验中心,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2016年承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培养适应国家智能制造和印刷包装装备制造及新媒体技术应用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宽厚的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专门知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卓越工程师技能和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基础天博·体育、印刷机械设计、数控技术及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传动控制等。
本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历年来都是名列前茅,可在机械电子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尤其是印刷包装机械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研发、教育培训、技术管理与设备营销等方面工作。
可报考国内研究生继续深造,也可通过“中德卓越工程硕士项目”和其他国际合作高校,申请赴德国70余所高校或其他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自动化专业经历了从“工业电气”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全面创新,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发展,是具有“强电与弱电并重,软件与硬件兼施,通识与行业兼顾”鲜明特色的工科专业。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均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现有机电系统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和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与装备2个科研团队。学生实践机会多、动手能力强,在国家级、北京市级(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开设了多门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去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实现国内外联合培养。
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掌握自动化专业较宽广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工业自动化技术和方法,具备工业控制系统与自动化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基本能力,能在工业过程控制、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与工业网络技术、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维护、技术管理与教育等多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微机原理与接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伺服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工业控制网络与通信技术、机器人驱动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电气伺服应用系统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等。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毕业生的基本知识储备丰富、动手能力强、工作踏实、有创新精神。近年来,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就业率和签约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国家机关及各地方政府部门;2.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相关事业单位;3.国企及大型私企;4.读研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
本专业在物流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上,于2016年获批招收本科生,形成了物流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涵盖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和交叉性强。
本专业依托物流与机器人、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规划与仿真等实验平台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1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为适应“互联网+”新模式对物流系统规划、装备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本专业致力于具有物流工程领域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培养,从物流全球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视角,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实施、国际物流管理与跨境电商等方面的工作。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现代物流装备、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运筹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工程基础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物流装备开发设计制造、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研发与实施、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实施以及物流业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或到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和教学科研工作。
信息工程学院拥有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字版权保护)、物联网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点,已建成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装备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智能印刷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共建),新闻出版领域关键技术综合实验室(共建),出版物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主任和秘书处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16人;博士18人,硕士21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6人,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2人,北印英才4人,2010年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人。
学院紧密结合印刷出版传媒行业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并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攻克行业内多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等方面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和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科技竞赛、计算机技能大赛、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大赛中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以推进印刷出版传媒行业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积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服务于印刷出版传媒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为我国印刷出版传媒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本专业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于一体。
本专业前身是1985年开设的应用电子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深厚。拥有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在读博士3人;北京市首届长城学者1人。拥有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装备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印刷装备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大学生电子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学生学习及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
本专业以“面向电子信息及印刷出版传媒等相关产业,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专业定位,聚焦印刷出版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领域,特别是高端印刷装备信号检测和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出版领域的数字内容信息处理两大领域人才培养,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熟悉印刷出版传媒领域应用,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术、数字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数字出版导论、数字印前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既了解印刷出版传媒行业,又掌握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工程实现能力,能够从事与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的生产、设计、开发、集成和运营有关的科学研究、工程实现、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可在电子、通信等行业就业,还可以在现代印刷、出版、传媒企业中就业,从事数字化工作流程、数字印刷技术、电子出版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方面研发和服务工作。
本专业成立于1985年,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着重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和应用技术等专业发展方向,可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进行不同方面的培养。
本专业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注重与出版印刷等产业的结合,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除接受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外,还具有出版印刷领域的背景。本专业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市级、学院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物理竞、英语竞赛、数学竞赛、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和良好学科素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知识面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出版以及相关领域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能在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维护的工作。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离散数学、编译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本专业学生就业领域非常广泛,如软件开发公司、网络通信公司、政府、学校、电信、银行、证券等企事业单位。既可从事软件项目策划、文档编写、程序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推广、咨询或维护、教育培训,也可从事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研发,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特别是可以利用行业背景的优势到新闻出版行业和印刷包装领域从事软硬设计、研发或信息化工作。本专业的学生签约率高,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
本专业是全国受控专业,为适应保障国家的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及内容安全等需要,并重点解决新闻出版行业的数字内容安全问题,学校于2017年正式增设信息安全专业。本专业面向数字出版与传播、新媒体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需求,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方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很高的社会影响力,本专业拥有完备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本专业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历,包括教授3人。
本专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国家“新媒体融合”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具备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的信息安全人才,能够在数字出版与传播、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等传媒信息产业,从事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知识产权及贸易概论、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内容安全、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子取证技术、信息安全工程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数字出版与传播、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等传媒信息产业,主要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从事信息基础安全、公共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也可从事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及产品研发、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维护等工作。
新闻出版学院成立于2010年11月18日,现有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传播学(国际出版)、广告学、新闻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字出版专业是全国首批开设的此类专业。从2012年起,新闻出版学院响应国家培养新闻传播行业卓越人才的需要,在全院一本生源内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以“韬奋班”命名的教学试验班。
新闻出版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和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其中传播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另有出版学和新闻传播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建有两个市级重点科研平台: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中国编辑研究资料中心、期刊研究所、数字出版传播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新闻传播学是北京印刷学院文、管学科群的龙头学科。其中传播学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是北京地区最早的4个传播学学位点之一。北京印刷学院是中国传播学会5个发起理事单位之一,是全国高校出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2010年取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权资格,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获得并列第九名的好成绩。作为国内惟一以出版传播为核心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出版学院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面向首都、服务出版业,突出应用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新闻出版学院现有教师69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含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学科队伍规模适中、结构合理、潜力巨大,主持国家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5年来科研经费总额超过千万。长期以来,新闻出版学院着力培养高级应用性出版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硕士生和本科生获行业高度认可,就业集中于北京地区、出版及相关行业。
作为新闻出版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新闻出版学院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政府机构,中国出版集团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学术机构、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音像及数字出版协会等专业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新闻出版学院牵头的“出版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成功我校第一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共建新闻出版专业群。
新闻出版学院先后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佩斯大学、澳大利堪培拉大学等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怀俄明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的学生交流项目也开启我院在国际合作与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新领域。2013年,新闻出版学院和欧盟文教总司、英国科技出版公司和世新大学等单位合作,多次举办中欧数字出版论坛、中英国际出版论坛、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等高规格、高水平国际(内)学术论坛,在业界和学界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借助北京的地缘优势,拥有一支覆盖政产学研,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师资队伍及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教学条件完备、特色优势鲜明,是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课程覆盖面最广的编辑出版学品牌专业。2012年创设韬奋出版实验班。2016年实现全国一本招生。该专业注重出版理论与产业实践的全方位融合,面向现代出版业,培养具有编辑出版专业特长、数字化内容创意及国际出版管理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习编辑出版学、传播学、数字媒介技术的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方法、媒介内容表达与创意、出版产品策划与运营的基本训练,熟悉媒介融合的新趋势,熟练掌握媒体应用技能,熟练应用外语和计算机。专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面向出版传媒业,主动适应国家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在新闻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多种媒介内容表达与管理、出版产品策划与运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出版学、编辑学、传播学、出版法规、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应用写作、选题策划导论、中外编辑出版史、编辑实用语文、数字出版技术等。
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新闻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多种媒介内容表达与管理、出版产品策划与运营等工作。
本专业始建于2008年,是全国高校最早开设的数字出版专业。本专业面向数字媒体及相关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与内容结合的专业,专业贴近出版行业尤其是与在京出版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聚集了大批关心支持教育教学的数字出版专家,组建了跨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了校内外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形成了开放式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办学格局。近年来,本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成为北京印刷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全国数字出版类本科专业中具有突出的教学整体优势。
本专业培养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集成与控制、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出版学、传播学、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体编辑、全媒体资源管理、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出版物创编、数字出版营销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各类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工作,或者可从事新媒体、网络与新媒体企业信息的采集、组织与发布工作,以及数字新媒体企业的管理运营等工作。广告学专业
本专业成立于2000年,是北京印刷学院重点发展的9个A类专业之一,文理兼收。截止2016年底,已累计培养13届近700名本科毕业生。2007年,开始招收广告学硕士研究生,隶属传播学一级学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充足,队伍结构合理,连续3年被《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评为四星级专业;在全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300多所高校中,本专业位列前30强,最高排名全国15强。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就业率位稳居学校前列。
本专业培养面向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告策划与创意能力、广告调查与分析能力、广告媒介创意与效果评估能力、良好人际沟通及表现能力,理论与实务并重,人文素养与技术创新能力得兼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传播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广告策划、广告调查、广告文案写作、新媒体研究、媒体创意与策划、电脑图文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文化创意产业,从事策划、创意、调查、文字等相关工作。具体就业部门如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媒介代理公司的客户部、策划部、媒介部及调查部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公司策划部及广告业务部门;出版单位策划部及广告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品牌管理及宣传部门、政府广告管理机关等。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战略驱动下,自主创业比重逐渐增长。新闻学专业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新”专业。本专业学生立足北京,主要面向新闻传播领域。适应媒体产业发展趋势,本专业与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不同,主要培养方向定位在数字媒体新闻和媒体创意与策划上。为了突出学校的行业特色,新闻学的办学与业界和国际深度对接,邀请了一批知名的业界专家前来授课,与一批在京新闻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共有教师十人,其中百分之70%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软硬件资源丰富,专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本专业着力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新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本专业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石,定位于数字媒体新闻和媒体策划,突出对学生新闻实践技能的培养。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与写作、舆情分析与应用、新闻编辑、媒体公关与危机管理、社会化媒体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能在新闻、出版、网络传播、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媒介管理、政府信息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教育、文化、宣传、秘书等众多领域和部门从事信息采编、媒体传播等工作。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
本专业是在英语(国际出版与传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基础之上设立的新兴专业,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采用国际班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国外相关合作院校直接对接,课程教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国际出版专业方向是为适应新闻与出版国际化发展趋势而设立,其发展前景广阔。该专业师资由国内、国际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文素质较高,掌握国际出版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及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跨文化传播、国际贸易,尤其是国际出版、对外版权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能够在新闻传播、国际出版、文化、经贸、教育培训等领域从事管理、翻译、教学及商务等相关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基础英语、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英文)、出版传播文本翻译(双语)、传播学(英文)、跨文化传播(英文)、国际出版管理(英文)、当代出版产业(英文)、版权贸易(英文)、应用写作(英文)等。
学生毕业后在新闻传播、国际出版、文化、经贸、教育培训等领域从事管理、翻译、教学及商务等相关工作;也可对接国外合作院校的硕士教育。
经济管理学院面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和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即: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物流管理,其中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校级骨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被评为学校A类专业,开设有中美管理教育国际班。现有4个硕士点:企业管理、传媒经济管理、会计专业硕士、出版专业硕士(出版产业与管理方向)。学院拥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安全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年轻精干、极富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约 100余人。副教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5%。博士和在读博士教师比例占85%,硕士以上学位专业教师达100%。学院拥有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首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教材奖5部。2012年,学院两名教师在全国PPT大赛上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2013年学院一名教师在北京市青年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
近5年,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点项目、新闻出版总署重点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规划项目等有影响的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学院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信息仿真实验室、工商管理情景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实验室、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等,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一批国内知名出版印刷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机械工业出版社为市级校外示范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之一,2014年通过了学校A类专业评估。本专业设有注册会计师(CPA)和国际财务管理(ACCA)两个专业方向,2015年ACCA方向正式招生。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博士13人,教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拥有性能先进、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就业前景好,职业上升空间大,就业领域涵盖会计、审计、税务、银行、投资、保险、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管理咨询等众多方向。
本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与“重实践,强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分别与国内注册会计师及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资格考试项目对接,重点培养学生在会计核算、审计鉴证、资产评估、税务筹划及国际会计、跨国公司财务分析、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需要。
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投资学、金融学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国内外各类传媒及其他工商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工作;还可以到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财务分析、投资分析、资本运作等工作。近三年,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毕业生20%左右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20%左右进入传媒等企业,15%左右进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25%左右就职于机关事业单位,20%左右国内外读研深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本专业是学校骨干专业,建于1999年,已毕业学生1600多人。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研究生导师6人,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
本专业现建设有信息系统仿真实验室、ERP实验室、移动信息系统开发实验室、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及8个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所属的企业管理和传媒经济管理2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一方面紧跟信息技术前沿,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面向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开设了与互联网应用及新媒体有关的课程和实验,以培养学生传媒信息管理、移动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本专业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突出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新闻传媒行业特色,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站规划与设计、互联网和移动媒体数字内容编辑加工与管理及数字内容产品设计与研发等方面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开发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内容管理、APP设计与制作、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互联网新媒体企业、新闻传媒行业大型传媒集团等单位从事媒体内容资源管理、数字内容编辑与加工、数字内容产品设计与制作、移动APP设计与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或外资企业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与管理咨询等工作;也可以到银行、证券公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与数据分析等工作。
近几年来,本专业许多优秀毕业生通过招聘或公务员考试,进入到了中央纪委、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中央电视台、中国工商银行等国家重要部门及新浪、腾讯、百度、IBM、埃森哲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有30多位同学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211与985高校的研究生。本专业近三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8%以上,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和出国深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本专业面向出版传媒、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动漫与数字媒体产业等文化产业领域,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综合素质和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突出传媒管理和文化旅游管理特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自2015年起,本专业参与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计划”,采取3+1模式进行专业共建。
本专业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理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广阔视野、先进理念和社会责任,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知识,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机关、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艺术产业机构、文化媒体等部门从事创意策划、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史、文化市场营销学、传媒企业经营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媒体、文化旅游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本专业目前已有六届本科生毕业,就业进入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金融机构,如故宫博物院、凤凰卫视、央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华录集团、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时尚》杂志、人民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及北京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
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深造率也位居学校前列,先后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英国顶尖大学、世界百强名校,如英国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等。市场营销(出版营销)专业
本专业是学校发展最早的专业之一,1994年设立,2005年成为校级骨干专业,所属的企业管理学具有硕士点授予权,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本专业专任教师达到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占比86%,其中11人是硕士生导师,是我校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专业之一。聘请了20多位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专家参与本专业的教学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建设有百余家校外实习基地;引进出版传媒行业有卓越影响力的专家走进本科教学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将最前沿的出版传媒行业动态传授给学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出版营销,营销策划、国际版权贸易、新媒体营销,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型出版传媒集团营销策划、出版发行、版权贸易、出版印制及网络电商平台管理工作的出版传媒营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创办文化传媒公司并能良好运营的管理人才;培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市场营销学、版权与版权贸易、出版企业营销管理实务、出版社经营管理、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上市公司)、出版社、报业集团、期刊社、大型出版物电商平台(如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影视公司或国家大型骨干印刷企业(如北京印钞厂)等从事营销策划、图书发行、客户管理、出版印制、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版权与版权贸易等相关工作;也可以到银行、证券公司及企事业单位或外资企业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本专业现已有21届毕业生,毕业生具有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薪资水平高等特点。出版传媒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极其旺盛,2000年左右的毕业生现大多已成为各大出版传媒集团中高层管理者,也有的已经成为出版社社长或大型连锁书店总经理等。本专业不仅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拥有国际化视野。本专业推出广受学生欢迎的“3+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接受本专业本科教育3年+美国合作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硕士生教育2年,国内国外学分互认的培养模式,已顺利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近些年出版营销专业就业率连续高达100%。选择进入出版传媒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平均起薪为15-20万元/年。
本专业是北京市属高校“双培计划”专业之一,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已形成由北京印刷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交通大学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验室性能先进、功能完善,拥有一批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北京第二国际机场选址大兴也为物流管理专业创造了区位优势。物流管理专业已逐步形成服务出版、依托空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熟悉新闻出版业物流业务与管理特点,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管理运筹学、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出版物流管理、空港物流、物流企业数据分析与挖掘、物流信息系统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出版传媒企业、印刷企业、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货代公司、配送中心、港口、货物集散中心和物流基地(园区)、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采购、仓储、包装、配送、运输、规划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与策划、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特别是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后,机场空港物流将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重要特色就业去向。
设计艺术学院具有教育部批准的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资格,是全国15所具有此资格院校之一。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学院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领军人才。
设计艺术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绘画、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计学、美术学),一个艺术专业硕士授权点,具有接收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博士后资格。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35名。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设计学排名全国第八位,美术学名列第十一位。设计艺术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7名,高级职称比例为53%,博士比例为26%。多名教师在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等学术机构任职,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等殊荣。
设计艺术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包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在内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艺术创作研究室”、美学研究所、版权保护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拥有中美国际实验班(双学位培养,以国家《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交换生项目、北京市教委外培项目(伦敦艺术大学、艺术大学、堪培拉大学)、欧洲驻地艺术家项目、短期国际设计工作坊项目。同时,学院每年夏季开设为期一个月的艺术类国际公开课,课程引进美国优质教育资源,让中美学生同堂学习、共同受益,是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历史中的一项创新实践。
设计艺术学院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1项,获北京市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获批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理论专著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设计作品获德国红点“至尊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特奖、第十二届国家图书奖、“中国包装之星”金奖、国际商标双年展金奖、第43届世界广告大会金奖、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金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近年来,学院策划、举办包括“中国设计节”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字汇”中美国际设计展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活动50余项,师生作品参展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大利米兰设计周、亚洲平面设计邀请展等30余项国内外展览。
设计艺术学院积极服务社会,先后承担了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景观、标识、国庆60周年“彩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环卫车“金耀蓝”色彩设计、全国智力运动会会徽等国家重大设计任务。“奥林匹克运动会5盎司纪念币”设计作品 ,永久陈列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吉祥物设计作品“砳砳”被选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吉祥物设计作品“蓝嘟嘟”被选为青海湖吉祥物。
艺术设计教育开办近30年来,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业率达到95%以上,在艺术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时任党和国家、刘淇、王岐山、郭金龙等考察学校时,对设计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给予高度评价。
本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专业,包括有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品牌与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产品造型设计5个专业方向。本专业开设于1989年,以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传达、商业视觉营销和产品整体策划设计为专业特色。经过28年的积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体系完善,强调各专业方向交叉互动,注意实践案例教学,并与国际相关院校进行交互式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完成多项全国及首都重大设计项目,师生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专业设计赛事评选中屡获大奖。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出版、包装、广告、展示及产品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现状,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和丰富的设计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在出版、传媒等领域从事艺术设计实践、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字体设计、设计学、图形设计、版面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展示应用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等。
毕业生能在文化创意、媒体信息、新闻出版、印刷包装、商业营销领域及相关企事业从事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展览展示设计以及产品造型设计等工作。对毕业生近5年跟踪调查发现,专业满意度、专业就业契合度均较高,毕业生职场竞争力较好,就业感受良好。毕业生到伦敦艺术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日本多摩美术学院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人数逐年上升。
本专业成立于2003年,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将绘画与数字出版传媒、印刷包装行业相结合,创立了“数字绘画艺术”、“插画艺术”、“印刷艺术”专业方向。教学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具备文学、少儿、商业、科普等传统出版物创作插画的素质,掌握数字绘画、动态交互插画、绘本、手工书籍制作等数字人物造型与场景设计、艺术书籍印刷制作的能力,强调传统文化、科技、艺术的结合,开辟了绘画专业教育的一条新路。
熟练掌握绘画表现手法与创作理念,快速有效地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意图,更好地表现“媒体+信息时代”的视觉要求。具备熟悉印刷出版、传媒、数字技术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状况,具备较强的绘画创作能力和印刷艺术创新精神,能在出版、传媒等领域从事手绘插画、网络数字媒体插画、电子出版物插画、绘本、版画、手工书籍创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编创与吉祥物设计、绘本设计与制作、少儿插图创作、电子出版物插图创作、摄影插图、数字人物与场景绘画、动态插图技法与表现、纸艺术制作与应用、综合材料版画技法、手工书籍制作等。
毕业生能在新闻出版、影视网络传媒、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书刊数字插画创作和漫画、绘本编创、美术教育以及在文化艺术事业从事现代视觉艺术创作。近五年绘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到98%以上。其中2016年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契合度100%。连续两年国内外考取研究生达到20%以上,其中包括法国南特学院、美国旧金山大学天博·体育、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知名艺术院校。
产品设计方向以文化创意产品为对象,结合美学对产品进行概念、外观、使用上的创新设计,涉及到产品的整体外型、细节特征、颜色、材质、音效、人机工程学、生产流程、材料等设计环节;智能交互设计方向主要针对智能产品自身、及其界面与用户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设计,包括产品外型、用户体验、信息构架设计、界面细节设计等,具体呈现为智能产品整体构造与外型、各种用户操作后的效果设计天博·体育、页面布局、内容展示等。
工业设计专业拥有油泥模型、人机工程与交互等多个实验室等,师生设计作品被大量企事业单位采用、应用,也曾获得多次国内外专业竞赛大奖。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产品造型能力、针对未来市场的产品创造及研发能力、针对产品实际问题的解决与考察能力。在拥有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从事具体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及调研、市场开发以及相关设计活动。
绘画基础、造型基础、模型技术等造型基础、设计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人机工程学、人机交互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在文化创意、媒体信息、新闻出版、印刷包装、商业营销等领域均有较好的就业途径,可以从事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与设计相关的各类职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新媒体学院
新媒体学院是在媒体融合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集中部分优势专业,涉及艺术学、工学、文学3个学科门类,是学校第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二级学院。学院围绕现代传媒产业和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内容策划编辑、艺术设计表现与数字技术支撑,三位一体、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新媒体创意策划、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技术实现、新媒体运营传播以及新媒体产业政策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新媒体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动画、摄影、网络与新媒体5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画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每年都招收“双培生”,合作高校为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每年均招收“外培生”,合作高校为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学院与巴黎第八大学开展短期双向交换生合作,每年选派多名学生进行3个月的交换学习。
新媒体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团队,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高级职称比例为4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90%。学院聘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数字创作与出版研究生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创新与传播教席茜斯莲娜·阿兹玛赫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业界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专任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授为支撑的多元化、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新媒体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教学实践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中心和1个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果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1项,获得原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动画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分别获“第九、十四届国际莫比斯多媒体光盘大奖赛”全场大奖及第一、二、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本专业创办于1989年,目前包括多媒体艺术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虚拟现实艺术设计3个专业方向。本专业以“培养数字传媒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强化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艺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思想,突出学校“服务首都、贴近新闻出版行业”的办学特点,目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600人。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18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状况,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数字传媒、数字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等相关领域从事策划与研究、艺术设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数字媒体创意思维、数字媒体表现基础、多媒体动画造型技术及应用、多媒体编创艺术、设计研究与体验策略、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界面设计、智能产品开发工具、交互产品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等。
毕业生能在电子音像出版社、互联网公司、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设计服务及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影视传媒、数字虚拟现实产品展览展示等单位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策划、设计及编创工作。动画专业
本专业是面向和服务于新闻出版、动画及相关传媒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动画专业基础理论,掌握数字技术在动画、游戏中的应用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动画创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设有动画艺术专业和游戏专业2个方向。拥有国内知名的动画领军人物和教师,配有8个动画实验室。现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北京影视动画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漫画峰会理事单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能在影视等传媒领域从事动画、游戏的编创、教学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动态速写、速写、视听语言、动画概论、分镜头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剧作、动作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引擎设计、游戏关卡设计等。
本专业包括摄影艺术和数字影视2个专业方向,面向各类商业及艺术创作领域,强调影像和设计、新媒体的学科交叉,特色为和新媒体应用相结合的影像创作。拥有影棚、影像编辑、特效制作等专业实验室,配套有大批专业摄影及影视拍摄相关设备。学生作品先后多次获得摄影比赛重要奖项,多次受邀参加大型展览和专业展览,作品被多家国内外机构收藏。本专业与欧美国家的多所大学均有国际合作及学术交流,拥有硕士招生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并发挥创作、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理论知识;熟悉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状况,系统掌握摄影专业、计算机影像编辑技术及媒体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扎实的影像拍摄及编辑处理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媒体机构、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等文化创意产业从事摄影及影视创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摄影技术、摄影造型、数字摄影、数字影像后期、商业摄影、大画幅摄影、影视摄影、影视后期合成、影视特效制作、影视短片创作等。
毕业生能在媒体单位及摄影机构、网络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等从事影像创作、策划及编辑处理工作。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面向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出版行业的传媒信息化应用领域,本专业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从事数字媒体内容的设计、开发与运营推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注重数字技术与印刷文化及移动出版等文化传媒产业的结合,强调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沉浸式模拟仿真、移动终端应用、交互式网站等应用的设计及开发能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既重视学生数字信息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致力于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了解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前沿知识,具备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技能,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移动传媒、虚拟现实、数字游戏、网络出版、电视栏目包装和影视制作等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领域从事有关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制作、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及媒体管理等工作。
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基础、3D建模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数据库技术、 游戏脚本及编程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Web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出版、新闻、影视、网站、游戏公司等文化媒体及数字媒体领域从事数字产品设计、开发、信息服务及媒体管理等工作。
就业单位主要包括:游戏制作、三维仿真应用开发相关的IT企业,出版社、电视台、新媒体网站等文化创意或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企事业单位。
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或动漫游戏设计开发、3D建模、影视栏目包装、数字出版物制作、新媒体网站页面设计开发、传媒应用UI制作、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等。
本专业是在媒体融合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集合学校优势资源开办的新兴专业。本专业集互联网思维训练、互联网内容生产、互联网技术应用三方面综合能力培养于一身。本专业教师长期从事网络与新媒体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开设了大量的新媒体方面课程,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跨专业、跨学科、多视角的教学模式创新。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基础,掌握互联网与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前沿知识,了解数字媒体创意创新的前沿思维,掌握新媒体应用开发及运营的相关技能,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数字媒体人才。
自然科学与人文基础、新媒体概论、数字艺术设计基础、传播学原理、数字媒体创意思维、新媒体研究、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分析工具、网络平台运营与管理、媒体创意与策划等。
本专业与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国家重点新闻媒体网站以及腾讯等商业网站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各大互联网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传统出版集团新闻集团的新媒体部门、内容创业及自媒体公司、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传播部门等相关机构的新媒体部门就职,发展前景良好。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14个国家的50余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双学位的项目、互免学费的交换项目、短期交流研修项目以及暑期交流学习团等多个出国留学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教育发展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英语、艺术设计、绘画、动画、市场营销
计算机、国际文化、软件工程、商务科技、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学、旅游管理、动画、艺术设计、市场营销
本科生可申请美国11 所公立院校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学习,研究生可申请美国5 所公立院校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学习,所修学分可转换并记入其在我校的学籍档案。
进行语言技能短期培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逐渐知晓国际法则,开拓国际视野、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英语交际能力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以下简称中教国际)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以下简称美国州立协会)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现已成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框架下的项目之一。中教国际和美国州立协会选择中国和美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公立)作为该计划的成员单位,具体承担教学任务,截至2016年6月,有144所中美大学参加项目(其中:中方大学114所,美方大学30所)。
在共享《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美方院校资源的基础。
扫一扫关注我们